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来源:市场报网络版焦点新闻

  VHF 无线电遥测

  (市场报网络版焦点新闻 王震 杨万东 内蒙古讯)2019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2018年度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名单。其中,“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于2006年开始实施,历时十年。项目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项目主要成果为:发现内蒙古蛇类分布新纪录1种(双斑锦蛇),内蒙古鸟类新纪录2种(灰蓝姬鹟、丑鸭),保护区新分布哺乳动物7种、鸟类98种。首次在国内整合无线电遥测与红外相机技术,从群落行为互动适应的角度研究猎物适应捕食风险的行为特点,揭示了有蹄类动物家域大小的季节变化与空间利用行为具有不同的适应模式。期间还建立了利用猞猁前肢内侧斑纹识别个体的红外相机调查方法,得出最小种群数量,为我国猞猁保护生态学研究提供了评估种群数量的方法论。还提出了非损伤采集动物粪样提取DNA,鉴定猞猁和中华斑羚种群数量与性别结构的技术体系。该项目通过整合个体亲缘关系分析与GPS卫星自动定位研究,以及GIS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结果,发现中华斑羚的微生境选择具有在自然保护区有限空间环境中避免近亲繁殖交配的行为适应价值。

  该项目构建了野生动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与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对10年监测技术成果的科学普及与应用,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推动赛罕鸟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级)、赛罕乌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自治区级)的建立,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示范。

  项目监测技术方法在多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推广应用,促进了自然保护区行业发展与科技进步。项目成果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节目播出,取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守护一方绿水青山做出积极贡献。

  该项目由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林业大学和赤峰市林业局3个单位共同完成。

  红外相机监测到猞猁四口之家(国家Ⅱ级)

  

( 责编:苗苗)

相关推荐: